1. 狼人的 oral sexual organization 特別被強調出來。所以在 melancholia 之前,便已開始注意到 oral drive 的重要性了。
2. 在 melancholia 的 mental constellation 中,等待處罰的降臨。delusional expectation of punishment。
如果是失去 loved person 的 mourning,大家都理解。但失去某個抽象概念所需的 mourning,一般人就不會用哀悼來形容之。也不太會允許自己做這個工作。
這樣理解比較好:Freud 描述的是在 melancholia 中所作的工作。不能從因果關係來理解這個文章。總是不曾解釋的是:為什麼這個人會用這個方式來 react ,為什麼不是別的。
哀
悼的狀態,所出現的 inhibition and circumscription of the
ego,原是意味著,此時,所有的精神能量都得拿來作哀悼的工作
(就這點而言,你很難解釋“為什麼”,為什麼必須全心全意;除非用發炎反應來比擬)(in fact, massive recruitement of
psychic energy on a single problem is characteristic of any acute
crisis)
mourning 工作這段的描述,是從一個 appareil psychique
出發的,並不是從個體意識上的“psychologie”來出發的。除非某些狀況或某些時候,一般在 acute
mourning,並不會出現“好了,我現在不想這個了”或者“我不應該再想這個了”,或者“再找一個愛就好了”“我應該停止想他,應該想想我的下一個愛
人”。大部分的時候,是直接進入 hallucinatory wishful psychosis,直接在每個回憶裡 retrouver
l'objet
perdu。(事實上,這個過程,幾乎是在每個separation之後都會發生:美好的性愛之後總是要回味那美妙的時刻,不捨得立刻就離開這個滿足)
而的確,當 ego 越來越能 control the entire situation 時,開始可以出現跟自己講話的聲音“好了,我現在不應該再想這個了”“你想也沒有用”
(在此,值得被 mark out 的,是這些可以稱作 acute trauma 的時刻,ego 都是被推著走的。that is, a moment of symptom,ego 都是身不由己的)
“他
還在我心中”,一開始這個句子是靠著對回憶的 hypercathexis 來完成,之後它可以濃縮為在意識裡的一個句子。
(可以說,hypercathexis 是 identification — 確保 objet 真的被保存下來了 —
的必要過程)(所以,所有神奇的東西,都發生在這個 hypercathexis 中)
為什麼這個 hypercathexis --> detachement 的過程需要這麼痛苦,這很難用 economics 說明
{全文總共出現了三次,描述這個piecemeal的過程}
melancholia : 在某些個案,也很清楚的看到,是 reaction to the loss of a
loved object(我愛著的某個東西)。(動詞 aimer 可能比 objet 還重要)而如果不是 loss of a loved
object,也總是可以找到 loss of a more ideal kind(比較意念性的失去)。另外一些情況,會讓人覺得總之還是有
loss of this kind (愛著的某個東西失去了),但是看不太清楚失去了什麼,病人可能意識上也不了解
(所以有時會亂歸因,找一個不相干的 loss)。就算病人aware of his
loss,但他也不知道他失去的是此人身上的什麼(從這個句子,可以 infer that Freud 在此講的 object 是“人”。whom
he has lostm but not what he has lost in him)結論: melancholia is in some
way related to an object-loss which is withdrawn from consciousness。
in melancholia,the unknown loss 也會引起類似 mourning 裡的 internal work,也就可以解釋 melancholia 的 inhibition。只是我們過去不知道是什麼這樣 absorb him。
另
外一個差異:自尊 self regard (自己看自己;自視;自我評價)(sentiment du moi)的低落,ego
貧瘠。他覺得他自己(his
ego)沒有價值、成就不了任何事,可鄙;他責怪自己,認為應該有人來懲罰他。在所有人面前,他都說自己是個蠢蛋、一敗塗地;跟他有關的人真是倒楣了,他
這樣一無是處,還跟他在一起幹嘛呢。他覺得他的過去也是一敗塗地,從來沒好過。moral inferiority (delire de
petitesse)自卑。
但是他其實是being right in saying
that。但是導致他無法愛、無法achievement(也就是他自己所責備自己的)的,乃是其internal
work之效應。只是這個類似於mourning的工作,我們還不知道而己。有些責備,也是正確的。我們只是很驚訝,一個人為什麼要到生病了才能把自己看
得那麼透徹。When in his heightened self-criticism he describes himself as
petty,
egoistic, dishonest, lacking in independence, one whose sole aim has
been to hide the weaknesses of his own nature, it may be, so far as we
know, that he has come pretty near to understanding himself; we only wonder why a man has to be ill before he can be accessible to a truth
of this kind. For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if anyone holds and
expresses to others an opinion of himself such as this (an opinion which
Hamlet held both of himself and of everyone else1),he is ill, whether he is speaking the truth or whether he is being more or less unfair to himself. 接近真理的時刻,與他事實上是否值得如此的批鬥,那是跟他自我批鬥的強度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更驚人的是,他都不會覺得丟臉,到處跟別人講。
(這
一段的句型很有趣,過去一直沒看懂:Freud 說,melancolique
其實有道理的。有些自責,我們市立刻可以同意,譬如沒用、失去愛的能力;不過這是 secondary to the internal work
that consumes his
ego。有些自責,也真的是很有道理,他就是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罷了,譬如他說他自私、渺小、不誠實、依賴成性,他的一切努力只是要遮掩他的弱點;我們就
是很訝異,一個人為什麼要等到他病了才能夠接近真理呢。說他病了,因為任何一個人有這種自我評價,也跟別人這樣說,他一定是病了
{這句話很詭異,這是什麼邏輯呢?},更何況他自我貶抑的程度跟真實情況之間根本沒有關連{他的確說出真理,但也沒那麼誇張好不好};另外,他跟一般自責
的人不一樣的是,他都不會覺得丟臉;melancolique 的人可能正好相反 une expansivité importune qui
trouve une satisfaction dans sa prore mise à nu)
所以他到底有沒有道理,其實不太重要。而是他就是在描述他的心理處境
The analogy with mourning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he had suffered a loss in regard to an object; what he tells us points to a loss in regard to his ego.
melancholia
幫助我們看到 human ego 的組成。一部份攻擊另一部份(自我攻擊被描述成兩部份的戰爭,l'un est l'objet de
l'autre)。這種 instance critique 可以跟 ego 區分開來。而這個 instance critique
可能會自己生病。憂鬱的臨床表現,厭惡自己就比其他美醜、肢體殘缺來的重要
一個仔細的觀察可以釐清上述的
paradox。通常這個 reproches
都不適用於自己,而是適用於他愛的人、愛過的人、應該愛的人。裡頭有一些真的對自己的譴責,也無須太訝異。這些譴責,也跟導致 loss of love
的爭執點有關。如此一來,他們的行為模式就變得可以理解了:不覺羞愧,還到處張揚,彷彿就是有誰對不起他一樣。這種行為模式跟原本性格有關,來自於一種反
抗的 mental constellation,這種心態就一路被帶到 melancolie 裡來。
這個帶過來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有幾個條件使得正常的過程(libido 從此客體身上撤走,deplacer
到另一個客體身上)不會發生:1. 客體挹注不太可靠 peu résistant (means :
客體挹注不是一個穩定的流)客體挹注被停止了(“我不想要再愛任何一個人了!”){下面這句話有玄機:cependant la libido
libre ne fut pas déplacée sur un autre objet, mais ramenée dans le moi :
在這個脈絡下 objet 實在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的。}而這個能量被用來建立 ego 對 objet abandonné 的認同(my
note : 開始在想,這個人為什麼要拋棄我;挖掘出這個人所有的不好..etc
,也就是透過客體表徵的放大鏡來建立自體表徵:“他一定是這麼看待我的”)∴ Freud 接著說,la perte d'objet s'était
transformée en une perte de moi ,這個 perte de moi,是失去原本的自我表徵,從此以後你再也不一樣了。
2. 但是固著在這個 objet d'amour 上的力度要強;也就是,非常得愛,但經不起一點挫折。Otto Rank
指出,要能達成這種矛盾,似乎需要他的客體選擇是自戀式的,所以客體挹注才會很容易退行回自戀 regresser au
narcissisme。客體挹注於是便被自戀認同所取代{所謂的自戀認同,應該是指自戀期所使用的認同procédé:在客體挹注還沒有開始之前,認同
的發生是透過 incorporation}。而這個過程似乎在 affection narcissiques 裡面是很重要的 mecanisme。
{所
以問題在 退行 到 narcissisme。於是我們必須思考 narcissisme
時期跟認同的關係;為什麼說這個工作是在認同,就可以說它是一個自戀期}{自戀期,只有在下列意義中才成立:客體挹注不存在了;個體沈浸在自己的
preoccupations 中 :這個人為什麼不愛我了?!}
之前曾說過,認同是客體選擇的第一階段,也是 le moi 選出一個 objet 的第一種方式{經由 incorporation/devoration}。Abraham 把這點跟憂鬱的人不吃東西連起來。
結論: disposition to fall ill of melancholia (or some part of that disposition) lies in the predominance of the narcissistic type of object-choice
,仍然尚待臨床驗證(所以必須說,上述這些推論,都是在理論層次的)如果臨床觀察吻合這些理論的話,就可以替憂鬱增加一個特性:從客體挹注退行到oral
phase of the libido, 這個 phase 仍屬於自戀的時期。接著討論自戀認同與歇斯底里認同{自戀認同在此似乎等同於
incorporation}的差異
Melancholia, therefore, borrows some of its features from mourning, and the others from the process of regression from narcissistic object-choice to narcissism.
{撤回來的 libido 能量用在認同之上,這一點沒有問題;但如何說明它是自戀認同/用的方式是 incorporation?}
憂鬱所採行的路線,一方面是 regression allant du choix d'objet narcissique au
narcissisme ,一方面有 deuil 的樣子。一方面是對真實失落愛的客體的反應,但是它還會有一個特殊條件,讓它跟 deuil
normal 不同,而如果正常 deuil 有這個 element 就會變成 pathological deuil:也就是
ambivalence。如果某人有 névrose de contrainte 的傾向,那麼他的 deuil 就會有 pathological
deuil 的樣子:出現自責,好像這個失去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在 obsession neurosis
者的deuil(發生在愛的人的死亡之後的depression)(也就是應該出現 deuil
的地方),只需要有ambivalence的作用,並不需要libido的退行〔也就是不需要自戀認同發生〕,就會出現憂鬱的面貌。失去客體,也就是最容
易讓 ambivalence des relations d'amour 出現的時候。引發憂鬱的 facteurs,經常超過單純的 perte
par la mort,而是各式各樣的 vexation、碰釘子、失望,這些都很容易引發愛恨對立(又愛又恨)。 這個 ambivalence
必然得放到造成 melancolie 的條件之一。愛意如何轉換,而恨意又如何轉換。愛 --> 自戀認同;恨 -->
自責,satisfaction sadique。愛一部份退行成認同,一部份被帶回 sadism 的時期 【sadism 與
ambivalence 的關連性最大】
{嗯,所以有 oral and anal components }
sadism 一併解決 suicide 的問題。一切都是 retournement。把自己當成 object。這就是這階段 Freud 能有的武器。他說:很難想像 ego 怎麼能允許自己的毀滅。
而變窮的焦慮,來自於 anal erotism which has been torn out of its context and altered in a regressive sense.
其
他的問題:1. 憂鬱結束,就如同船過水無痕;這點跟 mourning 一樣。從 mourning 得到的解釋是:reality-testing
的工作必須時間一點一點在細節處作用,過了這段時間之後,ego 就可以從 lost object 處取回其 libido ,所以如果假設
melancolie 的時候,ego 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不過,仍然不清楚這個過程的經濟學事件。失眠跟這個經濟學狀況可能有點關係:此狀況之特色即為
rigidity,缺乏流動性,所以無法執行睡眠一般需要的撤回挹注的動作。造成憂鬱的這個 complexe 就像一個無底洞,open
wound,把所有能量都吸到這個 complexe 裡面 (這種現象,所有能量集中到一點,如集中在 transference neurosis
裡的症狀上,之前稱之為 anticathexes)
到傍晚的時候會有改善,這可能是 somatic factor,無法被 psychogenically
解釋的。有這種現象,使得我們也必須考慮, a loss in the ego (不牽涉到 loss of object):譬如一個purely
narcissistic blow 自戀的打擊,是否就足以導致憂鬱;另外,純粹因為 toxic products 造成 ego libido
的耗竭,是不是也足以解釋某些種類的憂鬱。
{so, depression 的集合,應是 ego loss,ego 的耗竭}
最
驚人的特色,是會轉變成 manie。不過並不是每個憂鬱都會變成 manie。MDP 讓人很想說應該是 non
psychogenic,如果不是因為精神分析終究還是緩解的某些個案。所以我們才允許自己用精神分析的方式來解讀 manie et
melancolie。
首先先強調,研究的結果可能相當不足。從兩點出發:1. 一個精神分析裡得到的印象:mania 的內容其實與
melancolie 無異,是在處理同一個 complexe。melancolie 是被這個 complexe 打倒,manie
是maitriser了這個 complexe,或者把它丟到一旁。2. 一個一般性的經濟學觀察:所有類似 manie 的這種興奮、快樂、joy
都有類似的 economic
conditions:被拿來壓抑的能量,突然解放,不再需要了,於是可以用來做很多事。舉了幾個例子,如中樂透,突然不用擔心每天的麵包了,突然之間就
可以去做很多事了。這種 inhibition ---> reversal 就像 melancolie ---> manie
的變化。也可以說,manie 就像經歷了中樂透一樣,只是到底移除、克服的是什麼,不知道。酒精藉由 toxic effect 也達到這種移除
inhibition 的效果。
綜合兩點:mania 裡就是克服了 loss of the object,於是能量又 free/unbound 了。
自己承認,這種解釋太虛無縹緲了。而且衍生問題很多:為什麼在正常 mourning 裡不會出現一樣的 process?
而且由此發現,我們根本不知道在 mourning 中是利用什麼樣的經濟學手段來達成工作。大膽猜測:在每一個相關的記憶上,與現實的宣判做對照,每一次都要下定決心讓他走。這個工作如此耗時,以致於結束時也就不會有大量能量釋放的問題。
所
以,le travail melancolique 大概就類似於這個 travail du deuil。但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如何從
topographical 角度來分析問題?什麼是作用在無意識的客體挹注,又有哪些是作用在 ego 裡的替代物 identification ?
簡
單的回答:客體的無意識表徵 unconscious thing 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
被放棄了。不過,這個表徵實際上是由無數 traces mnésiques 構成的,所以 libido 的撤回勢必得花工夫,如在 mourning
中一般;至於是在許多點上同時開始,還是一個接一個,有點難決定。分析裡發現的是,記憶一個接一個被活化;重複的抱怨經常有不同的起源。總之,一點一滴的
detaching the libido 是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的共同點
不
過,melancholia 比 mourning 多了一些東西:conflicted relation :
ambivalence,所以說造成melancholia的原因比 mourning 多了許多,後者就是客體的死亡。所以在 melancolie
裡,有多重的 combat vis à vis de l'objet ,愛恨交加,想離開但又不願放棄,這個過程只可能發生在Ucs,trace
mnésiques des choses。mourning 的過程也是發生在 Ucs ,只是沒有什麼阻礙these process 進入 Pcs
to consciousness。在 melancolie 因為有 ambivalence ,使得跟 ambivalence
有關的都不能進入意識。而 regression of the libido 之後的 processes 就可以進入意識了,此時 conflict
已經變成是 ego 與 critical agency 之間的 conflict。
不過,如此看待 melancholia
,並無法解釋它為何會轉成 manie。本來以為要在 ambivalence 中找(畢竟這是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不同之處),但是發現,三大構成 melancholia 的先決條件中,loss of object, ambivalence 在
obsessional 失去 love object 中也會出現。所以原因要去 regression to the ego 找?因為
自戀的創傷引發大量 anti-cathexis,使得之後的解放特別壯大?不過,到底為什麼,可能要等我們能解釋 physical pain and
mental pain 的 economic problems 之後才能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